最近对我有触动的“名人名言”,来自亚马逊的创始人Jeff Bezos。2015年,他在谈及对创业者的建议时说: 如果想要运行一个持久成功的事业,不要问自己未来10年哪些事情会改变,——相反,要问问自己什么才是那些不变的东西,并且把自己所有的能量和努力投入其中。 If you want to build a successful, sustainable business, don’t ask yourself what could change in the next ten years that could affect your company. Instead, ask yourself what won’t change, and then put all your energy and effort into those things. 这是一个相当好的提问——比处理或执行一件事更重要的,永远是在面对它、处理它以及执行它之前,问出一个好的问题。好的提问会带你进入一条更加通畅的思考轨道,从而帮助你荆棘中摸索出一条可以通往成功的路。 尽管Bezos是在谈及商业战略的情境下说到了这句话,但我觉得这个提问可以在很多环境中使用——无论你关注哪个领域、正在做什么,不妨问问自己,未来10年,哪些事情是不变的? “人才发展”也不例外。说来有趣,作为一个人才发展领域的咨询顾问,最近半年内我最常被客户和朋友问到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 在企业里,到底哪些人,或者说具有什么特质的人,才会获得非常好的发展,有很好的潜能且最终能爆发? |问题二| 我家孩子现在n岁,现在时代变得那么快,我该怎么让ta能拥有持续的竞争力,应对未来的职业环境乃至人生? 这两个问题设问角度不同,但其实仔细想想,问的都是同一回事——也就是,在人才发展和职业竞争环境里,最终胜出的人,要具备哪些不变的、必要的、根本性的条件? 单从表象上看,这件事确实有点“匪夷所思”。 我们见过太多拥有“符合时代需求”技能的人,在职场中迅速消耗了核心技能所带来的竞争红利并且败下阵来;我们也见过无数拥有优秀学历背景和职业履历的“精英”,并没有如ta自己及身边他人预期地,获得很好的职业晋升,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为那种尽管身处知名企业,却愈发“芸芸众生”的人。 这都是为什么?我认为这都与我们今天想要问到的核心问题有关。 技能也好,知识也好,就好像是一枚玉饰的雕刻工艺,自然重要;但我们所要讲的根本性条件,就好像这枚玉饰的质地与纹理——评价这枚玉饰到底好不好,这些是更为根本的且不会变化前提条件。如果不问这些必要的、根本性的条件,而仅只琢磨“雕刻工艺“层面的事,显然是不行的。 从业十余年,我与上千个年轻人聊过职业发展的话题,并对他们的发展模式进行过相关研究。那么就来说说,有关个人的发展,我所观察到的5个“不变的根本性条件”是什么。 条件一:拥有做选择的能力与意志 这条至关重要。但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做选择的能力与意志,与个人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真的有关吗? 大有关系。 我曾经与许许多多优秀的年轻人交谈职业发展的话题,并且经常遇到一个场景:我手里拿着对面年轻人漂亮的履历,听到ta在说,我很茫然,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所谓做选择的能力与意志,指的是:一个人通过思考、分辨最终确认自己当下“想要什么”,会为了自己想要的而作出选择,并且,承担这个选择。 这意味着,ta知道即使这个选择有很多正面效应,也必然随之而来一些不好的东西,是需要承受一些艰苦或代价的(就如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的那样);即使如此,ta也愿意并且有勇气去作出这个选择。Ta由衷地知道什么叫“自己选的路自己走”,——那就是,不只看到某一个“选择”的正面效应,也能看到并接受这个选择的负面效应。 有了这种做选择的能力和意志,一个人才可以真正走上职业发展的路,并且持续、坚定地走下去。这是一个不会改变的先决条件。 或许你会说这件事有啥难的?大家不都得这样吗? 还真不是每个人做选择的能力与意志都特别强。 ——你只需想一想,在孩子成长为大人的过程中,有多少孩子并没有什么自己做选择的机会(而是家长说了算),有多少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不断被提示、强调高考是你唯一的出路(且由不得你说“不”),有多少孩子被告知在学校里做一个考100分的好学生是唯一的目标……便能理解我所描述的,为何“做选择的能力和意志”,对有些人来说非常难,并且能成为一个区分人才发展潜质的关键指标。 而“做选择”对于一个人的持续发展,又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它关系到你是不是用相对高效的方式作出决策并减少为做选择而纠结的时间; 关系到你是否能够基于对自己的了解与判断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踏上属于自己的路; 甚至,也关系到你是否能保持良好的状态——那些因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做出选择并能够勇敢承受自己的选择的人,他们往往对遇到的挫折更加勇敢和坦然,对前路更加坚定、乐观,甚至能更加开心地生活,这种良好的状态,当然会进一步加速人的发展。 在跟踪过很多优秀青年的发展并研究他们的职业路径后,我愈发对一件事感到遗憾:那就是太多优秀的年轻人,把时间和精力过多地耗费在了纠结与茫然上(当然,适度的纠结和茫然人皆有之,但过度了就是浪费了);也有很多年轻人,因为这些纠结和茫然,而始终无法真的“开心”。 他们总觉得自己说不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即使得到了很多仍然获得不了快乐;他们总觉得每个选择都“不够好”——这加大了他们承受困境的难度,也让他们持续花时间和精力在思考:到底该要什么?某某选择是不是更好?我该那样选吗? 几番犹豫几次摇摆之后,当年的同侪早就飞速跑到了前面,而自己还在徘徊。 而那些有能力和意志力作出选择的人,就算也偶有茫然,他们的心里总有一束光在指示他们该向哪里去。这种内在的方向感,会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可能性。 条件二:拥有“探究-总结-再实践”的思维习惯 不少管理者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某一项/某一种任务,我给了不同的员工,为什么效果完全两样呢?有的人只是执行了任务而已,有的人却不只做得特别好,ta个人收获还特别大? 真是这样。 你会发现那些最终脱颖而出的人,他们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就是把自己所有的经历变成财富。就好像那些励志的职场故事里经常讲到的那样——某位职场新人把给领导复印材料整理发票都当成学习机会,并且从中收获颇丰。 这样的故事难免夸张,但我们确实可以观察到许多优秀的高潜人才,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完成的任务,都变成自己脚下的台阶,一步一步扎实而快速地,实现个人成长。 能实现这样的效果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项,便是“探究-总结-再实践”的思维习惯。 那些只会执行任务的人,更关注的是“是什么”的问题:任务是什么?步骤是什么?结果是什么? 而那些能充分从经历中汲取养分的人,除了会问“是什么”,也会问“为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付诸实践。 “是什么”+“为什么”+“如何才能”的思维模式,就是一种成长型的思维习惯,对人的发展与成长特别有用。 需要注意的是,真正成长型的思维习惯,对这三个问题的关注缺一不可。并不是说“为什么”与“如何才能”比“是什么”更重要——那些不问“是什么”而直接跳到“为什么”或“如何才能”的人,大概率是最让管理者头疼的那类员工。 但不去深究为什么、不去再向前一步思考“如何才能”,一段经历便无法沉淀为自己的财富,一个人在其中获得的、体验过的,终将变成感受层面的模糊记忆,而无法对后续的工作产生实质性的帮助。 换个角度来说,这种思维习惯,其实是种“探索欲”,——心有好奇,愿意多种角度想想,再动手试试。 很可惜的是,由于有些家长和老师非常愿意(且只愿意)快速地“给予答案”、过分重视答案的正确而不重视其自主探索的过程,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人,便难以真正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一考试全会,一做事全废”:和只需要标准答案、背诵完成也可以过关的考试不同,做事的过程中的变数是很多的,做事的收获也并非写在考卷上的数字,它需要持续的思考、探索和尝试,完成内化和深入的过程。而拥有“探究-总结-再实践”思维习惯的人,即使在相对没那么好的环境和经历里,也能实现对周围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加速实现自己的发展。(未完待续) 作者:卢迎迎 君格咨询合伙人 |
[市场营销] 实现个人发展:5个不变的根本性条件
ershui
· 发布于 2020-05-11 23:09
· 2348 次阅读
转载文章时务必注明原作者及原始链接,并注明「发表于 卓鼎智业 」,并不得对作品进行修改。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