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新人] 职场焦虑,都是源于无效沟通

ershui · 发布于 2020-10-16 14:20 · 1339 次阅读
1
职场里,既要有沟通的嘴,也要有协作的脑。

Stanford研究中心经过长期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你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问题,说到底,十之八九,都是沟通问题。


市面上以说话挣钱闻名的,奇葩说团队首屈一指。

节目中,观众能不能被说服,是取胜的关键要素。

但或许你也发现了,节目里有时候并非最有道理的雄辩家取得胜利,而是那个听起来唬人(会讲故事,并且把故事讲圆),或者是更有“观众缘”的辩手。

作为一档辩论节目,奇葩说需要金句频出,以理服人;同时,作为一档综艺,更需要选手有表现力,造成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

因为在说服的过程中,需要“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的脑袋里”,这种高难度的事情,光靠“讲道理”是很难实现的。

说服,不仅是遣词造句上的技巧,更是思维角度上的博弈。

这种高难度之举,自古以来就花样百出,以物喻人、旁征博引、借古讽今…大家们还特别喜欢“找角度”,上升思维高度,对其他人造成“降维打击”。

但沟通不是。我跟你讲“开拓市场”,你却跟我讲“人类起源”,这在职场是很招人烦的。

职场上的沟通,更多的是信息的有效传递,达成一致。


说服的目的在于“赢”。可若在沟通时怀抱这种想法,往往适得其反。

很多人都知道沟通中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套路”。

套路往往会显得我们不真诚,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好好审视自己的动机。

我们可以问自己,“我明白”“我理解”到底是出自真心,还是“标准的”技巧。或者,虽然我们是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其实在乎的也许只是改变他人来“赢得”我们的需要。

我们常常陷入的误区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自己的排斥,那么,所表达的愿望就越可能被看作是命令。

但有时候,正如员工的沉默不代表认同,老板的疑问也不代表斥责。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在反馈之前充分聆听和观察。

美国心理学家 Marshall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良性的合作与沟通的模型: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这样的模型在职场上同样适用:

接受信息、梳理需求、提出请求,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那么,“互相误解”则是职场的常态。

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模型——沟通漏斗。




即:我们只能表达出80%自己脑海中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接收者能接收里面60%的内容,但他只能理解40%的内容,最后付诸于行动的只剩下20%。

如此,沟通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误解和偏差。

在有利益关系的沟通中,情景则更为复杂。

比如在协作关系中,达成一致尤其困难。一则是,无论你讲什么,对方都只顾自己,完全没有听进去。要么就是,沟通的时候都答应的好好的,结果回去做的时候,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实际上,这是沟通力与协作力的双重缺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共收到 0 条回复
暂无回复。
回帖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Command + Ente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